激发消费潜力 筑牢稳增长根基
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“主引擎”,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、消费意愿(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保体系的完善程度)和消费环境(供给的适配性)。当前,制约我省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难点表现在:收入增速放缓、预防性储蓄高企、消费升级与分化并存。结合我省省情和实地调研,就“十五五”规划稳增长促消费方面,从民生维度提四点建议:
扩大和稳定居民收入,夯实消费基础。提高居民收入占比。健全工资决定、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,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,通过实施一揽子稳房价组合政策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流转、发展普惠金融等方式,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。结合深化落实“1269”行动计划,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,突出区域产业就业的协同性,提升农民工、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质量和工资性收入。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。优化税率结构,加强对高收入者的规范和调节,通过健全社会保障、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机制,缩小收入差距。
有效激发消费潜力,优化消费结构。减轻居民后顾之忧,释放消费意愿。提高养老、医疗、失业等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。例如,在财政投入中,适当降低基建等“物”的支出比重,加大以“人”为主的支出,人口持续流入的区域可以加大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项目投入,解决城镇化新市民、灵活就业人员等保障供给和参保问题,这是释放消费意愿的关键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。加大旅游业、体育赛事经济、中医药健康、银发经济等政策支持,在融合服务项目、优化演出、赛事审批流程上予以帮扶。改善消费环境和体验。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,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,扩大多元化供给;同时,推广消费券实名制活动,做到即申即领、随时可用。
促进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,挖掘消费市场。优化城乡消费空间布局。改造提升城市商业步行街、商圈和特色小镇,完善社区便民商业设施,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,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。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。鼓励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深加工,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附加值,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。改善农村消费条件。加强农村水电路气讯邮等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,推动更多更好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。借鉴长沙文娱、“苏超”等经验,依托城市群、都市圈、网红打卡地等,通过“文体搭台经济唱戏”的方式,打造辐射周边甚至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消费中心。
加强政策协同和预期引导,增强消费供给。强化财政、货币、产业、消费政策的协同。财政政策要在支持社会保障、公共服务、消费补贴上发力;货币政策要在引导消费信贷的合理增长和规范发展上发力;产业政策要适应消费升级趋势,引导企业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,突出供给侧对中高端需求的适配性。强化助企纾困政策的协同。探索实施“企业服务专员”制度,派员精准推送税费减免、设备更新等奖补政策,切实发挥企业稳增长、扩就业的蓄水池效应。
(作者系省政协常委,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原总队长)
版权所有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
网站主办:江西省政协办公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