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快提升我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
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省聚焦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强省建设,产业门类更加齐全、总量规模不断壮大,部分产业、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,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所增强。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形势,我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仍面临风险挑战。
进口资源依赖风险。我省重点矿产资源保有量居全国前列,但一些关键战略性资源自给率不高、对外依存度较高。例如:我省铜资源大部分需外购,钨精矿过半由外部供应,锂电池生产所需的锂、镍、钴等资源均需大量进口。
关键基础材料、元器件依赖风险。我省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,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、元器件等工业基础能力依然薄弱,很多关键原材料仍是空白,绝大多数高端芯片、高档数控机床、高档装备仪器严重依赖进口。
国际贸易摩擦导致的产业外迁风险。我省制造业缺少核心技术、名牌产品、终端产品,整体上仍然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,产线容易复制、订单容易转移、产能容易外迁,产品市场可替代性强。受龙头企业布局要求、规避经贸摩擦、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,我省部分企业向海外转移产能趋势明显。
建议筑牢风险防控体系。坚持全省一盘棋,构建我省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,打造覆盖多产业、多环节、多形态的产业链风险监测数据库与风险预警平台,建立风险可展示、可检测、可分析、可预警的重点产业图谱,重点增强铜、稀土、钨等战略性矿产资源风险监测预警能力。加快完善我省产业救济机制、企业重点帮扶机制以及产业安全应急政策体系,制定极端情况应对预案。
健全产业创新体系。全面梳理我省产业基础,系统研究重点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,结合我省教育科技人才资源,高水平建设一批“国家队”“江西队”的科创平台,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,加快国产化替代与产能储备,开展有组织的技术攻坚行动,突破一批我省优势产业的短板技术和“卡脖子”技术。通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“定制化科研”机制,完善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。
健全跨区域协作体系。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抓手,对内积极承接好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产业转移,推进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分享机制建设,健全跨区域产业转移与用能指标、环境指标、利益分配挂钩的机制;对外开拓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、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,引导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不同环节形成战略伙伴关系,加快推进我省陶瓷、中医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规则和标准建设。
健全多元备份网络体系。立足我省优势产业,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建设相应的产业备份基地,布局和支持一批重大项目、重大工程,加快形成关键领域的产业备份。引育市场化的产业产能备份主体,形成产能储备。探索建立供应链多元化备份机制,实现“平时服务、急时应急、战时应战”,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不被牵制。组织实施全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,探索建立重点战略矿产资源储备制度,完善探、产、供、储、销统筹和衔接体系。
(作者系省政协委员,省审计厅副厅长)
版权所有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
网站主办:江西省政协办公厅